话真的值这代币大实么多几句我来说钱吗
说实话,OP和ARB确实是Layer2赛道里的尖子生,这点我不否认。但作为一个在市场摸爬滚打多年的老韭菜,我发现这里面有几个让人睡不着觉的问题。 很多人总问我:"老铁,Layer2到底靠啥赚钱啊?"我来打个比方:这就像高速收费站。我们把Gas费交给L2是收入,L2再交给以太坊是支出,中间的差额就是利润。据我所知,Arb和OP每月大概能赚100万美元左右,而像Base、ZK这些新秀能搞到200-300万。 前两天我在咖啡厅遇到几个做量化的小伙伴,他们开玩笑说:"这不就是区块链版的收费站吗?"仔细想想还真有点像。 最近大家都在热议坎昆升级,尤其是EIP-4844升级。这事儿说白了就是给L2们开了个VIP通道——不用再把数据往以太坊主网挤了,而是传到专门的"Blob区"。这就好比你家门口新开了条地铁线,通勤成本咔咔往下降。 做生意的人都懂这个道理:成本降了,利润就上去了。保守估计,这次升级后L2们的毛利起码能翻倍。不过话说回来,市场竞争这么激烈,这些L2会不会降价来抢市场?我看可能性不小。 现在的Layer2市场特别有意思,大家都在玩"你做什么我就跟着做什么"的游戏。OP刚推出Stack,Arb和ZK就迫不及待地跟进。这让我想起当年共享单车大战时的场景——你搞免押金,我就玩免费骑。 最搞笑的是,这些L2都不用自家代币当Gas费。为什么呢?我跟几个项目方聊过,原因特别实在:第一,ETH大家都认;第二,谁愿意收一堆自家币啊,ETH才是硬通货。这就好比开饭店,你肯定更愿意收现金而不是自家的代金券对吧? 现在L2代币的市值已经高得有点吓人了。100亿美元的市值,每个月才200万美元的收入,这PE比茅台还夸张。更关键的是,这些代币除了炒还能干啥?不能当Gas费,也没有分红,连个正经用途都没有。 我认识几个专业撸毛的工作室,他们一个人就能操纵几十上百个地址。现在的链上活跃度,很大程度就是被这些"羊毛党"撑起来的。这就跟电商刷单一个道理,看着热闹,实际含金量有多少? 坎昆升级确实会带来转机,但有几个问题值得深思:降低手续费能吸引多少真实用户?新增用户的收入能不能弥补手续费下降的损失?这些现在还都是未知数。 作为一个经历过几轮牛熊的老韭菜,我的建议是:可以关注,但别太当真。市场总是这样,当所有人都觉得某个赛道稳赚不赔的时候,往往就是风险最大的时候。Layer2的商业本质:一个"雁过拔毛"的生意
坎昆升级:一场L2们的集体狂欢
同质化竞争:大家都在抄作业
估值泡沫:撸毛大军撑起的虚假繁荣
未来展望:机遇与挑战并存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Layer1争夺战白热化:金融科技巨头为何纷纷入局?
- 加密货币交易机器人遭遇致命打击:None Trading被迫关门大吉
- 比特币玩家注意了:Mt.Gox还款延期背后暗藏玄机
- PolkaWorld停摆风波:一场由治理变革引发的社区震荡
- 日本数字货币新动向:日元稳定币即将问世
- AI赋能加密世界:三大潜力项目深度解析
- 2023年那些令人又爱又恨的空气币:一场疯狂的投资游戏
- DNT暴涨13.72%后,这波行情还能持续多久?
- Cetus与Pyth强强联合:DeFi市场迎来重磅玩家
- 10月加密货币预测:SHIB和XRP即将迎来关键转折点?
- 比特币ETF或将引爆千亿美金市场?华尔街正在押注这场加密革命
- Web3.0日报:SBF审判倒计时,加密行业迎来关键十月
- Chainlink(LINK)代币为何成为市场宠儿?深度解析其暴涨背后的逻辑
- 从CZ钱包安全经验谈:一个资深用户的加密资产管理心得
- 以太坊PBS演化史:从MEV危机到未来愿景
- Friend.tech强势逆袭:一个社交金融平台的重生之路
- 当VISA拥抱稳定币:一场支付革命的悄然来临
- Web3还在喘气:一个参会者的真实观察笔记
- 区块链安全新尝试:ERC-7512标准能否打破行业困局?
- Loom生态圈:一场区块链游戏的突围战
- 搜索
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