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新A热中资这块都在大陆机构为何浪袭来抢滩
要说最近香港金融圈最火的话题,RWA绝对能排进前三。走在香港中环的写字楼里,随便找个金融圈的熟人聊天,十有八九都会提到这个听起来很高大上的词。 简单来说,RWA就是把现实世界中的资产"搬"到区块链上。想象一下,你在三亚有个度假酒店,每天都有稳定的租金收入。现在有个新技术,可以把这些收益权切成1000份"数字凭证",让全球投资者都能参与投资——这就是RWA的魅力所在。 在香港,这场RWA热潮呈现出明显的"中国特色"。外资机构还在专心玩他们的对冲基金和IPO老本行,而中资机构却突然集体转向,把大量资源投入这个新兴领域。 今年8月7日香港的一场RWA行业会议,直接把这种热度展现得淋漓尽致。会议还没开始,会场就已经挤得水泄不通,连站的位置都难找。这种盛况在香港区块链圈已经很久没见过了。 为什么会这样?我在和几位中资机构的同行聊天时发现,这其实是"自上而下"的统一行动。很多总部在内地的金融机构都收到了明确的"命题作业":必须研究RWA,必须探索相关机会。有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券商朋友告诉我:"我们在香港的分公司突然接到了总部的deadline,要求9月底前必须拿出RWA方案。" 不得不说,大洋彼岸的成功案例确实给了大家很大信心。贝莱德的比特币ETF创下了历史最快增长纪录,短短几个月就做到了800多亿美元的规模。这就像给全球金融圈打了针兴奋剂,谁不想复制这样的成功? 在香港,华夏基金、太平资管等已经先行试水。华夏推出的比特币ETF虽然规模还不算大,但已经让其他机构看到了可能性。有位参与了产品设计的朋友告诉我:"我们内部测算过,这类产品的运营成本能降低30%-40%,这对资产管理行业来说太有吸引力了。" 不过,在一片叫好声中,也有不少理性的声音。前几天和一位资深律师喝下午茶,他就直言不讳:"现在很多项目都是临时抱佛脚,团队连最基本的法律框架都没搞清楚。" 确实,RWA不是简单的"资产上链"。它需要解决一系列复杂问题:投资者持有的token到底代表什么权益?底层资产的所有权怎么界定?这些都需要严密的法律设计。就像那位律师朋友说的:"你不能因为有了锤子,就看什么都像钉子。" 香港金管局总裁余伟文说得很好,RWA发展是场长跑。现在大家都在起跑线上争先恐后,但最终能跑完全程的,一定是那些既有创新精神,又能守住合规底线的选手。 在我看来,RWA确实代表着金融业的未来方向,但现在更需要的是冷静布局。与其盲目跟风做项目,不如先把基本功练扎实。毕竟,金融创新最重要的不是速度,而是可持续性。RWA到底是什么?
政策东风下的集体行动
美国经验带来的启示
热潮中的冷思考
长跑才刚刚开始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币圈震荡中的生存指南:当主流币停滞时如何把握机会
- 探索Cosmos生态:6个值得关注的潜力项目
- 9月29日数字货币合约市场观察:BTC和ETH的博弈之道
- 明星饭碗不保?看AI如何重塑娱乐圈生态
- USD1:特朗普背书的稳定币新贵引发市场狂潮与政治风波
- DeFi信用革命:当货币+信用的双引擎遇上区块链
- 昨夜空单完美收割1万刀,今日以太坊再下一城!
- BNB链Layer2生态掘金指南:手把手教你领取多重空投奖励
- 打破特权壁垒:Jarsy如何让普通人也能投资SpaceX这样的明日之星
- 比特币减半倒计时:一场酝酿中的数字黄金风暴
- 当提现变成一场闹剧:JPEX骗局撕开了加密世界的遮羞布
- 加密货币市场观察:政府停摆在即,大鳄们都在悄悄干什么?
- V神也中招!690万美金被盗背后,加密圈的安全警钟再次敲响
- FTX前合作律所反击欺诈指控:我们只是做了分内事
- 区块链技术如何重塑我们的互联网世界?看树图研究院在工博会上的精彩发声
- 币圈大佬悄悄布局的三大币种,现在跟风还来得及吗?
- 区块链浪潮下,河南如何跑出加速度?
- 比特币上演黑色一小时,市场情绪跌入冰点
- 当艺术遇见科技:香港这场元宇宙晚宴让我看到了未来
- 币圈行情分析:我们又一次精准预判市场走势
- 搜索
-